早期亲子关系的四种模式,你了解吗?

adminadmin 个人可随意亲子鉴定吗 2024-03-26 165 0

早期亲子关系的四种模式,你了解吗?

第六章 集体教养机构中早教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节 集体教养机构开展早教活动的定位与原则

一、集体教养机构开展婴幼儿早教活动的定位

集体教养机构开展的早教活动是根据教育对象的成长特点和需要,在专注人员指导下,由婴幼儿和教养人共同参与的一项互动活动。

早教活动一般由专注人员主持,面对教养人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带领婴幼儿和教养人开展有针儿积极主动地发展有针对性的早教活动,普及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婴幼儿积极主动地发展。早教活动有示范性、指导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能使教养人得到教养婴幼儿的指导与服务,是教养人学习科学育儿的重要课堂。

(一)早教活动是面向婴幼儿及其教养人的活动

亲子互动式早教活动的核心。开展早教活动时,需要关注亲子互动的实效和质量。教师应结合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设计适宜的活动内容。活动内容应结合婴幼儿的生活、游戏和锻炼的目标,渗透语言、动作、认知、情感、艺术、健康、养成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同时,早教活动不仅应面向婴幼儿,同时也应面向教养人,要给予教养人科学的教养理念和实用的教养方法,引导教养人尊重和理解婴幼儿发展中的差异、赏识婴幼儿的发展,培养婴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养人既是婴幼儿的玩伴,也是婴幼儿模仿的对象、学习的保养和行为的楷模。

(二)早教活动是个别活动和集体活动相结合的活动

早教活动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分散的、个别的,两者应有机结合。

(三)早教活动应体现生活化、游戏化、个别化的特点

1、生活化

集体教养机构开展的早教活动应强调生活化。教养机构的所有活动都应渗透或穿插在婴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有的教养活动本身就是生活环节,尤其是对于3岁前的婴幼儿来说。此外,早教活动还应强调教养人指导的生活化。

2、游戏化

玩是婴幼儿的学习和工作,因为婴幼儿的经验和能力大多是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的,所以要结合婴幼儿的这些特点,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开展保教工作。

寓教于乐,不仅指成人应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早教活动,还指的是婴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感兴趣的、愉悦的,有自由活动、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3、个别化

集体教养机构组织的早教活动虽然时间、内容是统一的,但在对婴幼儿及其教养人的指导上却要突出个别化。婴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各种差异的,在活动中要尊重他们的差异,密切关注婴幼儿的兴趣,关注他们的能力水平。针对不同的教养人也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

二、早教活动设计的原则

(一)适宜性

目标定位适宜,是指早教活动的组织者要根据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婴幼儿发展需要的活动目标。适宜的目标应该是既高于婴幼儿的现实发展,又是婴幼儿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既考虑婴幼儿某一方面发展的需要,又要着眼于婴幼儿整体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婴幼儿群体的水平,又要兼顾他们之间的差异。因此,早教活动的目标一定要符合婴幼儿发展的需要,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内容选择适宜,是指早教活动的内容选择结合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内容,包含促进婴幼儿大肌肉发展的活动内容,促进婴幼儿小肌肉发展的活动内容,促进婴幼儿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多方面发展的活动内容。早教活动切勿以知识传授为单一选择,活动内容更侧重婴幼儿习惯、能力、情感的培养,体现活动内容的多元化。

活动方式适宜,是指由于婴幼儿年龄小,活动要注意动静交替,集体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时间不宜过长,在集体活动中,可以穿插一些自由放松的活动。一个活动可以多次重复进行,但活动量要适当,根据教养人和婴幼儿的具体情况,适当注意调整活动内容和活动节奏。既要防止婴幼儿过度疲劳,又要避免运动量不足;既要防止内容单一、形式单调,又要防止花样繁多、任务过重。

指导策略适宜,是指早教活动的专注人员,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面对教养人开展科学育儿的具体指导活动。因为教养人的教育行为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早教活动的指导对象应是这些成年人,通过指导他们与婴幼儿交流互动,传播教养婴幼儿的新观念,使他们进一步体会科学育儿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科学育儿的水平和能力。因此,在指导中,既要满足多数教养人的需求,又要考虑对个别教养人的具体指导;既要考虑对教养人的现场指导,又要考虑对教养八的家庭育儿指导,使每个教养人都有所收获。

(二)互动性

互动指的是教师与教养人,教师与婴幼儿,教养人与婴幼儿、教养人之间的多边互动。

在早教活动中,教师与婴幼儿的互动,实际上是指教师为教养人提供教养方法的示范,使教养人更加了解婴幼儿的特点和差异,采取适宜的方法针对其带养的婴幼儿进行教养。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调动教养人和婴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要关注教养人和婴幼儿之间的互动,通过榜样示范和方法引导,提高教养人与婴幼儿互动的质量。此外,教师还要关注教养人之间的互动。因为教养人不是被动的学习者,他们也有许多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在设计早教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将教养人在教养婴幼儿方面的经验,引入早教活动过程中,还可以在活动中为教养人提供交流育儿经验的平台和机会,充分运用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使婴幼儿、教养人、教师三方面同时受益,把三方面综合成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整体,同时开发三者的潜能,产生整体效益。这是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三)开放性

空间开放:集体教养机构接纳社区婴幼儿开展早教活动。更重要的是它不同于一般的儿童乐园,不仅设备完善、玩具充足、环境温馨、活动系统,而且有计划、有指导、有干预,满足了婴幼儿发展的需求和教养人学习科学育儿的需求。

方法开放:早教活动帮助教养人提升教养理念和教养技能,使教养人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婴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养。幼儿园教育不仅可辐射到各个家庭,而且会逐步走向社区,让更多的教养人和婴幼儿受益。

方式开放:早教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根据季节和周边社区现有条件,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内外活动交替进行;可以根据婴幼儿的年龄来确定活动时间的长短;指导者可以是专注人员,也可以是社区有经验的志愿者,还可以是有经验的父母。

第二节 集体教养机构开展早教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组织早教活动的基本策略

开展早教活动的思是:以婴幼儿潜能开发与个性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教师与教养人平等对话、和谐沟通为活动方式,以激发兴趣、积极引导为实施重点,以激发兴趣、积极引导为实施重点,以养成习惯、全面发展为活动过程的落脚点。

在组织早教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一味追求智力发展,更应关注婴幼儿的健全人格;不一味追求形式翻新,更应关注婴幼儿的兴趣和经验;不一味追求传授知识,更应关注婴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不一味追求表面成果,更应关注婴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早教活动过程的组织与指导

由于早教活动的对象基本是3岁以前的婴幼JI,君D他们的教养人,所以,在活动时间、活动形式、指导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有明显的不同。

(一)早教活动的形式

早教活动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三种形式可以相互结合、灵活运用。当参与对象的月龄段不同时,更应注意分组开展活动,进行小组指导。

早教活动按时间可以分为小时制、半日制和周末制早教活动。

小时制早教活动指婴幼儿在教养人的陪同下,参与早教机构一到两小时的早教活动。因为早教机构有新颖的玩具和与更多小朋友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婴幼儿非常喜欢参与这种活动形式。

半日制早教活动指婴幼儿在教养人的陪同下,参与早教机构半日的早教活动。这种活动形式比较有利于婴幼儿些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和环境,为入幼儿园奠定很好的基础。

周末制早教活劫指利用周末时间,教养人与婴幼儿参与早教机构的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弥补了年轻父母平时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带婴幼儿的遗憾。不仅促进婴幼儿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也传递给婴幼儿父母许多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早教活动按模式还可以分为“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类。

(二)早教活动的准备

1、关注婴幼儿和教养人的需要

(1)了解婴幼儿发展的需要。

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了解每个婴幼儿的特点和发展需要;通过从婴幼儿外观表现出的身高、体重,可以检测婴幼儿的身体发展状况;通过与教养人的交流和活动中婴幼儿的表现,观察幼儿发展的差异;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们的喜好和发展中的不足,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

(2)了解教养人的需要

不同的婴幼儿教养人参与早教活动会有不同的需求。一般来讲,年轻父母较为关注婴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隔辈教养人较为关注婴幼儿身体状况,保姆较为关注婴幼儿的安全、卫生。面对不同的教养人,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约谈、教养人会、一对一交流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养人的需求,并将教养人的需要与设计活动内容有机结合。

2、活动目标的设计。

教师可以结合婴幼儿发展现状和整体发展水平,制定共性的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不同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发展中的个性问题,可以听取教养人的意见,结合婴幼儿发展的状况、问题和需求,共同协商确定活动目标。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

(1)早教活动目标指向应明确、具体。

婴幼儿的发展目标是长远的,需要循序渐进的积累。早教活动的目标则是针对一次活动的目标,应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每一次活动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这影响着婴幼儿发展的进程。

(2)早教活动的目标应指向婴幼儿和教养人。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关注婴幼儿较多,而关注教养人还不够。教养人需要要明确的是,早教活动目标不仅指向婴幼儿的发展,还应该关注活动过程对教养人的影响,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指向教养人的目标。

(三)早教活动的设计

1、早教活动的内容选择。

(1)依据婴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

(2)制订个别化方案。

参加早教活动的婴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遗传的先天差异、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教养人的影响,婴幼儿的发展水平各有差异。早教教师应在每阶段活动前对婴幼儿的教养人和生活环境有所了解,并通过游戏对婴幼儿发展水平进行测查、评价,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并在活动中提供不同次的游戏材料。比如,同样是穿珠的游戏,教师应给能力稍弱的婴幼儿提供厚度薄而孔大的珠子,给能力稍强的婴幼儿提供稍厚而孔小的珠子。只有把握了婴幼儿的发展水平,早教教师在设计活动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环节的设计。

(1)时间宜做大块面安排。

早教活动可以安排相对固定的几个环节。开始,当婴幼儿在教养人的陪同下从家里来到早教机构,可以适当安排些自由活动,这样就有了简短的适应和过渡时间,也便于教师与教养人沟通交流,便于教师观察婴幼儿的情绪行为表现。正式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问候时间、精细动作时间、艺术活动时间、亲子活动时间。

(2)活动形式可多样化。设计的活动可以有自选活动、集体活动、生活活动和外活动。

3、环境准备。

(1)空间安排。亲子教主要的活动场地留给婴幼儿进行活动,同时也应给教养人提供放置随身物品和休息的空间。

(2)环境创设。婴幼儿年龄小,身高有限,喜欢跪着玩、爬着玩、席地而坐玩,因此,活动地面应提供软地面,方便幼儿活动。墙面布置的高度应以婴幼儿跪蹲或坐着时 双手能方便在墙面活动为宜。墙面布置的内容要贴近婴幼儿的生活,要能与婴幼儿互动,引发婴幼儿的学习。

(3)材料投放。在选择和提供活动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生活性、操作性和趣味性。婴幼儿年龄越小,其学习与生活越是融为一体的,因此要提供生活中熟悉的吃、穿、用的真实物品。婴幼儿的经验是依靠感官和动作不断积累起来的,因此要为婴幼儿提供可以操作和探索的材料。在婴幼儿的童心世界里,喜欢拟人化的物品,喜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和可爱的动物形象,因此提供材料要生动有趣,满足婴幼儿的需要。

三、早教活动中教养人指导

目前,早教活动时面向教养人进行早教指导的更主要的途径。

(一)指导教养人的流程

活动开始:要用简洁的语言向教养人说明活动的主要内容,对他们提出必要的要求。接下来的活动是引起教养人与婴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活动组织者可以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或身边的环境吸引婴幼儿和他们的教养人,可以有点名活动,也可以玩个简单的游戏或进行简短的谈话、播放好听的音乐等,目的是使大家进入活动状态。

活动进行:开展指导活动时,要向教养人们交待活动的要求,活动可以是面向集体的、也可以是分成小组或单独进行的。活动组织者要注意引导教养人观察婴幼儿的活动过程,避免包办代替、防止急躁情绪。引导教养人积极地鼓励婴幼儿完成任务,尊重婴幼儿的差异,体验指导婴幼儿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一般情况下,活动内容不要安排太多,大运动量的活动与安静活动要穿插进行。由于婴幼儿年龄小,要充分考虑到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可以安排一些喝水、小便等生活活动的环节。每次活动都要求教养人和婴幼儿一起收放玩具材料,告诉教养人这也是很重要的养成教育过程。

活动结束:组织者不仅要小结一下今天的活动情况,还可以适当留些作业,提出教养人能够在家庭中进行的活动建议,使早教活动的指导向家庭延伸。

活动反馈和延伸: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听取教养人的意见,请教养人填写教养人对活动的评价和想法,对今后的活动做出调整的计划。

(二)指导教养人的形式

早教基地的活动流程不同,活动形式也很多样。其中,面向教养人的指导形式按照指导手段可分为三种:口头指导、示范指导和环境指导。按照指导的对象可分为:集体指导(一名指导者同时指导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教养人)和个别指导(指导者和教养人之间的一对一指导)。一般,早教基地会把多种指导方式融合在一起,根据开展活动的流程安排指导教养人的时机和方式。

1、示范指导

示范指导,是指早教指导者亲自和婴幼儿共同游戏、活动,向教养人示范如何和婴幼儿互动。这种形式适用于教学方法、教养技术性一类的活动,其优点在于,指导效果立竿见影。

早教教师运用好师范指导的关键在于把握师范的重点,把做法的要领和原理、理念,通过示范使教养人形象化地理解;除了具体方法的介绍外,更主要的是示范教养人应对婴幼儿发展所持的态度。示范的目的不仅在于“婴幼儿的成功”,还包括“教养人的进步”。

2、口头指导

口头指导是指早教教师在早教活动中通过El头交流的方式,向教养人传达教养理念,解释教养方法背后的道理,了解婴幼儿的平时表现和家庭教养的特点,从而实现对婴幼儿教养人的指导。因为口头指导具有方便性,所以它也成为指导者更常用的手段。

3、环境指导

环境指导是指通过在早教机构中创设与婴幼儿发展相适应的环境,包括设施设备、玩具、课程、游戏等属于外部的因素,让教养人带着婴幼儿在环境中感受早期教育的做法和理念。

四、组织早教活动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关注婴幼儿的年龄特点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创设不同的游戏环境,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

(二)尊重婴幼儿的个体差异

同一年龄段的婴幼儿,在性格、兴趣和能力等方面并不一致,所以在设计、组织活动时也要考虑到婴幼儿的不同特点。

(三)早教活动内容方式应灵活,有弹性

针对婴幼儿的游戏表现,教师可调整游戏内容和指导方式;根据教养人和社区的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早教活动指导。

(四)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各种相关资源、教养人等。

第七章 面向家长的早期教育指导

节 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教育合作关系

一、明确家庭教育对婴幼儿成长的特殊意义

(一)父母的遗传素质奠定了婴幼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

遗传素质对人身体的成长发育以及智力、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母亲的心理素质对胎儿的影响尤其重要。

(二)早期的家庭环境对婴幼儿个性和性格的形成会产生深刻影响

家庭环境是婴幼儿出生后的个生活环境,也是对人的成长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持久的环境因素,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个性与性格。为了促进婴幼儿形成健康的个性和积极的性格,教师要引导家长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家庭关系和睦、邻里之间互助,为婴幼儿营造安全、温暖、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

(三)科学的早期家庭教育积极地促进婴幼儿的成长与进步

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自然的、深刻的,而科学的早期家庭教育更能够对婴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主动的、影响。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早期教育的重心在于尊重他们的天性,进而丰富他们的直接经验。

二、集体教养机构面向社区提供早期教育指导和养育服务的意义

(一)必要性

1、集体教养机构为家长提供早期教育指导能够发挥机构教育的专注化优势,体现教育科学性的原则,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促进婴幼儿各方面潜能的发展。

2、集体教养机构为家长提供养育服务能够发挥机构教育的整合性优势,体现教育公平性的原则,为不同需求的家庭和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3、随着社会变迁,很多新的社会现象也在影响现代家庭的育儿状况,如独生子女父母群体、隔代教养的出现。

(二)可能性

社区服务功能的扩大和加强,使得早期教育服务逐渐依托社区发展起来。社区的发展,让服务这一形式在早期教育的推广中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

第二节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需求

要了解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需求,就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调查包括社区各年龄段婴幼儿的数量、基本情况、家庭成员状况、家庭结构、婴幼儿的教养情况、家庭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投入、家庭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需求等。

一、社区调研

集体教养机构需要与各职能部门合作进行社区调研,调查的内容包括本社区按月龄统计婴幼儿的数量和基本情况、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家庭结构、婴幼儿的教养情况、家长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需求等。通过社区调查,教师能够全面了解0~3岁婴幼儿及其家庭的整体情况和需求,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初步确定社区早期教育的规模,制定适宜的早期教育指导和服务规划。

二、家庭调查(入户调查)

0~3岁婴幼儿更主要的生活环境,走进家庭进行入户调查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需求。调查的内容包括了解婴幼儿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婴幼儿家庭孩百酌环境和氛围;家长的教养观念、态度和方法: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观念、期待和需求;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婴幼儿与养护人之间的关系;养护人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工作背景和知识结构等。

三、其他途径

1、电话访谈:电话访谈的时间要选在适宜的时间段,一般不超过5分钟。家长接通电话后,应先征询对方是否方便,在进行沟通。

2、网络调查

3、小组沟通

4、请家长来园个别沟通

一、指导的内容

(一)指导家长为婴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1.指导家长为婴幼儿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

(1)指导家长为婴幼儿提供适宜使用的生活用品。

教师要了解婴幼儿的生活用品情况,指导家长根据婴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育特点选择适宜的生活用品,鼓励他们在使用这些生活用品的过程中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但不要超前使用不适合婴幼儿年龄的生活用品,如过早让婴儿使用学步车或使用过软的床褥。当婴儿还不能全脚掌站稳时使用学步车,婴儿本能地踮起脚尖在学步车里滑,时间长了会对婴儿学习走产生不利影响。

(2)指导家长为婴幼儿提供适宜活动的内外场所。

指导家长为婴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场所,注意活动场所的安全、卫生,是否有足够婴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是否能为婴幼儿提供充分运动或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否能为婴幼儿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3)指导家长为婴幼儿提供安全和寓教于乐的玩具。

教师要了解婴幼儿的玩具情况,指导家长根据婴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育特点为婴幼儿选择适宜的玩具,兼顾安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同时引导家长多陪婴幼儿共同游戏,发展婴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4)指导家长为婴幼儿创设适宜的早期阅读环境。

指导家长为婴幼儿选择适宜他们理解和翻阅的图画书,培养婴幼儿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早期阅读环境。

2、指导家长为婴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1)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夫妻关系直接影响家长对孩子的看法以及对早期教育的情感投入,相互尊重和睦恩爱的夫妻关系对婴幼儿有积极的影响。教师要帮助家长分析夫妻关系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帮助家长意识到教育的责任,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2)婆媳关系。

在很多家庭中,婴幼儿的生活照顾和早期教育都是由妈妈和奶奶承担的,两者都是主要教养者。由于两代人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可能存在一些矛盾。教师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要帮助家长分析婆媳关系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帮助家长认识到两代人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沟通,可以在育儿的实践中不断学习、相互切磋、求同存异,营造互敬互爱的家庭氛围。

(3)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婴幼儿重要的早期经验。教师要引导家长建立权威型的亲子关系,改善宽容型的亲子关系,改变专制型的亲子关系。

(4)邻里关系。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式住宅越来越多,这使邻里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之间的往来出现减少的趋势。针对这个现状,教师可指导家长建立新型的邻里关系,为婴幼儿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

(5)同伴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促进婴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可指导家长多为婴幼儿提供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机会,组织几个婴幼儿的家庭一起活动,或轮流到每个家庭中活动,或者在外组织活动。

(二)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1、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1)控制婴幼儿的零食。

(2)引发婴幼儿积极进食的情绪。

(3)引导婴幼儿按时进餐。

(4)引导婴幼儿在固定座位上安静、专心进餐。

(5)引导婴幼儿进餐时细嚼慢咽。

(6)培养婴幼儿乐于喝白开水的习惯。

(7)培养婴幼儿饮食均衡的习惯。

(8)不要“喂”出婴幼儿的任性脾性。

2、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健康的睡眠习惯。

3、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健康的排便习惯。

4、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5、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运动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6、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收拾整理的习惯。

(三)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的良好个性

1、快乐

2、独立性

3、自信心

4、同情心。

5、礼貌。

(四)指导家长开发婴幼儿的潜能

1.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的认知能力。

(1)指导家长为婴幼儿提供丰富的认知环境。

(2)指导家长为婴幼儿提供直观形象的认知途径。

(3)指导家长帮助婴幼儿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4)指导家长理解和理性对待婴幼儿的“胡言乱语”。

2、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指导家长根据婴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从零岁开始就不断对婴儿说话。家长这时对婴儿说话,他未必完全听懂,但能发展他对语音、语速和语调的感知能力,并学习根据表情和情境理解家长给予的语言信息,这对用语言理解和表达打下了基础。

正确引导咿咿呀呀想说话的l岁婴儿。指导家长用准确词语示范、指称事物,如“皮球”、“鸡蛋”,而不是说“球球”“蛋蛋”等。

关注2岁幼儿常用肢体语言补充口语表达能力不足的现象。2岁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善,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而是常常以动作代替语言。

激发3岁幼儿说话的兴趣,鼓励他大胆表达。3岁幼儿已经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指导家长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激发他的表达欲望。对那些不爱说话的孩子,教师要帮助家长分析原因,引导家长经常主动跟他交流。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作为交流主题,激发他表达的欲望,鼓励他大胆地表达。而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他“内向、不爱说话”,那样更会挫伤他的积极性。

(2)指导家长正确对待类似“口吃”的现象。帮助家长分析造成婴幼儿“口吃”的原因,是心理上的害怕与胆怯造成的,还是想模仿别人或急于表达自己又有些吃力的结果。要提醒家长千万不要训斥孩子,先冷静地听他讲完,然后鼓励他流畅地再说一遍,或示范比较简洁的表达方式。

3、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1)指导家长多为婴幼儿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婴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只能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锻炼和发展。

(2)引导家长重视父亲对发展婴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

(3)指导家长鼓励婴幼儿自己解决与同伴的冲突。

(4)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关爱他人的意识。

4、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的自我意识。

(1)指导家长帮助婴幼儿从物品中分离出“自我”。

(2)指导家长帮助婴幼儿从镜子、照片和录像中反观“自我”。

(3)指导家长帮助婴幼儿从成人的评价中确立“自我”。婴

(4)指导家长帮助婴幼儿从自己的行为中认识“自我”。

(5)指导家长帮助婴幼儿在交往中认识“自我”。

三、婴幼儿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

(一)将婴幼儿摆在家庭中心的位置,过度照顾、包办代替

我国现代社会的家庭主要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婴幼儿所面临的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不少家长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中心,使孩子在受到过多关注的同时,也容易受到过分的溺爱。不少家长非常重视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物质投入,甚至将家庭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用在孩子身上;而且全家上下齐动员,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但在教育方式上却表现出对孩子的过度照顾和包办代替,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二)片面追求教育结果,忽视婴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

由于缺乏科学的早期教育知识,不少家长出于“盲从”或“跟风”,或出于自己的感受和期望,将孩子送到各种时髦的“特长班”去学习,希望孩子从小能有一技之长,今后能“出人头地”、“做人上人”,提高孩子将来的身份地位。这种教育态度导致家长片面追求教育结果,忽视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甚至不惜代价地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强迫孩子去做自己不愿意或不适合做的事情,挫伤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重智力开发,轻身体素质、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良好品德的培养

目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为婴幼儿的营养、卫生、保健、医疗和生活环境改善创造了条件,家长对文化和教育的需要也相应提高,因而非常重视婴幼儿的智力开发。婴幼儿时期是智力发育的关键期,科学的早期教育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条件。但是,片面重视智力开发,忽视身体素质、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良好品德的培养,会影响婴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他们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教养态度不一致、言行不一给婴幼儿造成了不良影响

由于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和家庭观念的变化,在一些家庭中家长对婴幼儿的教养态度不一致,宽严度不一,导致父母你“严”我“宽”;也有部分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上与老人产生分歧和矛盾,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还有的家长言行不一或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规范,对婴幼儿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和导向,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指导的策略

(一)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态度

1、理智施爱,爱而不娇。

婴幼儿不具备独立生存和生活的能力,日常生活需要家长给予精心的照料;在精神生活上,家长也需要给予婴幼儿爱抚、温存、体贴。家长对婴幼儿的慈爱与关心是早期教育的前提。但是,对于婴幼儿的种种要求和需要,家长不能一味地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要予以限制。因此,教师要指导家长在满足婴幼儿各种需要的时候,还要从人生的长远利益出发,对婴幼儿做到爱而不娇。

2、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教师要指导家长从婴幼儿的实际状况出发,按照婴幼儿的成长和教育规律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将自己不切实际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婴幼儿,进行“过度教育”。教师要引导家长了解婴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合婴幼儿接受的内容与方法,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丰富婴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强婴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和动作操作能力,切忌死记硬背、强行灌输、操之过急、揠苗助长。

3、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婴幼儿时期是全面打基础的阶段,要使他们在体、智、德、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引导家长认识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针对不同的婴幼儿因材施教,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更终帮助婴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4、态度一致,教育统一。

家庭成员在教育态度、观念、方法和要求上的不一致,容易导致婴幼儿在一个家长面前是一套行为方式,在另一个家长面前是另一套行为方式,不利于婴幼儿形成稳定的个性。因此,教师要提醒家长注意保持家庭成员的教养态度一致、言行统一,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从而大大提高早期教育的效果。

(二)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早期教育方法

目前,附设在幼儿园中的社区早教基地采取更多的是半日班和小时制结合的形式,家长带婴幼儿来早教基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家长一般容易犯的错误有:瞧不起幼儿、强迫幼儿服从、对幼儿进行物质贿赂、对幼儿要求过高、将幼儿和更好的幼儿比、认为自己的孩子什么都行、家长之间物质攀比、包办代替幼儿活动。这些在早教活动现场发生的问题也正是家长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早期教育方法问题,需要教师重点在以下方面对家长进行指导。

1、尊重心理,注重体验。

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尊重婴幼儿的心理特点,让婴幼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亲身体验,并感受到活动的乐趣。近期的科学研究发现,婴幼儿的知识来源并不是家长耳提面命传授的直接结果,而是他们主动积极地体验和建构的结果。教师要指导家长理解并尊重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避免枯燥说教和强行灌输。

2、掌握分寸,划清界限。

分寸和尺度是早期教育极为重要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家长妥善把握教育的尺度,更终使子女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3、转移注意,另谋教机。

4、表扬批评,适可而行。

表扬和批评是家长经常使用的教育方法,但是如果掌握得不适度往往适得其反。如果对婴幼儿表扬过多,婴幼儿就只喜欢听好话,排斥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如果对婴幼儿批评过多,婴幼儿就会丧失自信心,不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所以,教师要指导家长把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该表扬的时候表扬,该批评的时候批评,培养婴幼儿的自尊与自信,也培养婴幼儿能接纳不同意见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指导的多种模式

(一)面向家长的早教指导原则

目的上的同一性:对于早教模式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家长了解幼儿,发挥家长是孩子任老师的作用,引导家长学会教育孩子。任何一种模式的更终目的就是这个。

形式上的独特性:每一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有优势也有不足。我们要看到不同模式的不同特性,从而有效地利用这种优势。

方法上的借鉴性:有许多模式有其相同或类似的作用,在使用中应相互借鉴,互为参考。

功能上的互补性:任何一个模式都有其利与弊,如何将不同模式进行整合,

(二)早教指导的多种形式

第八章

特殊儿童的早期发现、筛查和干预

(不列入期末考试范围,了解即可)

三、发展迟缓(智力低下)

(一)智力低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鉴于AAMD对智力低下的定义,智力低下的诊断标准有三条,缺一不可。

1、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即IO低gA群平均值的2个标准差,或者说IQ在70分以下。

2、适应行为缺陷,主要指个人在生活和履行社会职责方面有明显的缺陷。

只有当智力功能和社会适应行为都有损害时,才考虑为智力低下。单有智力功能损害或适应行为缺陷,不能诊断为智力低下。

(二)智力低下的分级和各级的特点

1、分级。

智力低下患者约占人群总数的2.2%,分为四个等级: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在智力低下人群中,绝大多数属于轻度,占2%左右,中度患者不到1%,重度与极重度患者都很少。

2、各级智力低下的特点。

(1)轻度智力低下。

适应性行为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在教育分类中属于可教育的一类。由于他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读、写、算等基本的文化学习和人际交往上,所以往往在上了小学以后,问题才暴露出来。及时进行教育训练,能使他们获得社会交往和职业技巧,走入社会后,维持生计应该不成问题。

(2)中度智力低下。

适应性行为不完全,在教育分类中属于可训练的一类。这部分儿童大部分有脑损伤或其他神经障碍。能与人进行基本的交往,但语言简单;生活能半自理;能够学习一些简单的手工技能。

(3)重度智力低下。

(4)极重度智力低下。

适应性行为极差,往往有严重的脑损伤,常伴有多重残疾和癫痫,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有人照顾。经过训练,一部分人可以学会自己吃东西、自己控制大小便,但仍不会穿衣服;听不懂话,也不会说话,顶多发几个简单的音,如爸爸、妈妈,但不懂是什么意思。

(三)婴幼儿智力低下的特点

1、婴幼儿的智力。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智力发育的内容和结构不一样。学龄期智力是指与认知、学习有关的能力,青少年以后智力主要表现为综合能力的发展。婴幼儿时期智力的内容是指人的各种基本能力,如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社会性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婴幼儿智力的实质是神经精神的发育在行为上的表现。因此,婴幼儿时期的智力应该称为发育,其结果应该称为发育商。

2、婴幼儿智力的特点。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很难对一个幼小的儿童做出“弱智”的判定,年龄越小,越是如此。从神经系统的发育来看,3岁前即使是所谓的中度发育落后,经过早期干预也可以达到正常。因此常有这样说法:3个月前不判“重”,3岁前不判“中”,6岁前不判“轻”一般来说,我们不对婴幼儿做出智力低下的诊断,只是对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或发展速度进行评估,如果某一领域的发展水平低于90%的同年龄儿童,那么这个儿童便在这个领域上发育迟缓。

(四)早期发现和筛查

1.早期发现的方法。

(1)什么是早期发现?

早期发现一般专门针对发育迟缓的儿童。我国将早期看成是从0岁开始到6岁 这个阶段,在这里,早期还指发展迟缓出现的早期。在这个时期,找出那些可能 导致发展迟缓的因素,或者发现有发展迟缓表现的儿童,可以为早期诊断提供线 索,这就是早期发现。及时发现个体在胎儿期,以及出生后很短时间内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训练,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2)早期发现的方法。

①从儿童的外表发现。

母亲是更先看到新生儿的人之一,儿童先天外表的异常会引起母亲的高度重视。例如,先天愚型的孩子生下来就有特殊的面容:舌头伸出口外,鼻梁塌,头扁平,眼角内疵褶下垂,眼距宽,外疵上斜,体形矮胖。先天愚型的孩子几乎都伴有中度到重度的智力低下。早期发现先天愚型的孩子,早期给予环境刺激和教育训练,可以改善患儿的智力与神经系统功能。再如苯丙酮尿症儿,由于缺乏色素,毛发很淡,皮肤特别白,尿有异常气味。另外,儿童头颅的大小、形状也会引起家长的注意,成为早期发现发育迟缓儿童的线索。

②从儿童异常行为表现发现。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例如,新生儿出生后数天,便会自发地微笑,4~6周见人会微笑,3个月能笑出声,4个月能大声地笑,并随着成人逗引可以笑个不停。会笑是婴儿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果孩子很少笑,逗引时也没有反应,不注意别人对他的说话,不会用视觉、听觉追踪物体,表现冷漠,细心的家长就会对儿童的这种表现产生疑问。有的儿童已经4~5个月或9~l0个月了,仍旧躺在床上不哭不闹十分安静,双手从不主动去抓握玩具。过去我们认为这样的孩子“乖”、好带,其实过分老实的婴儿可能有潜在的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另外,早期有吞咽或咀嚼困难、双眼凝视或眼球震颤、烦躁不安、尖叫等症状,都可以成为早期发现孩子发育迟缓的线索。

2、筛查。

小儿发育筛查量表又称丹佛小儿发育测验(the Denver DeveloDmental screenlng

Test,DDST)易于操作,简便快速。该方法由美国学者弗兰肯堡和多兹在美国丹佛,以初生到6岁的儿童为对象,进行标准化处理而成。该量表诞生至今已经40年,至今仍广泛地应用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

量表的设计针对易被忽略的婴幼儿神经发育上的差异,.以便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如果某一行为在应该出现的年龄没有出现,或者90%的儿童都已经出现的行为,该儿童没有出现,说明神经系统在这项能力的发育分化上存在问题,从而发现儿童的潜在问题,为早期干预打下基础。

小儿发育筛查量表(DDST)经过大量广泛使用,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美国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托儿所、幼儿园及儿童保健机构常使用这个方法测查婴幼儿,我国儿童保健机构及部分幼儿园也在使用这一方法。多年来\'丹佛小儿发育测验深受心理学家、教师、保健和护士的欢迎。

该量表为出生后2周至6岁儿童设计,但在4岁半之前测查结果更为客观。量表分为四个能区:个人一社会,精细动作一适应性行为,语言,大运动。筛查记录由104个项目组成,这些项目排列于出生至6岁的年龄范围,并分布在四个能区‘之中。每个项目的名称和内容写在由白、绿两色条块组成的方框中,这个方框被称为项目条,条上有4个点,即25%、50%、75%、90%,表示在相应年龄组内,能够做这个项目的儿童所占同龄儿童的百分数。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早期发现发育迟缓的儿童。

(五)干预

1、了解儿童目前的状况。

干预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儿童当前的状况,尤其是五大领域的能力和水平。其次要了解儿童已经学会了什么、兴趣是什么、学习新内容的能力如何。

2、确定教学起点和教学内容。

通过发育检查,确定儿童在五大领域的更高水平,这个水平就是教学的起点,然后再决定教学内容。

3.制定数字El标。

4.制订教学方案及有关服务设施。

四、语言发育迟缓

(一)概念

如果l岁以内或更小的孩子(8~10个月),当他们正处于学习语言的萌芽阶段,却不哭不闹特别安静;一般孩子到了l岁半,会说大约50个词,而他们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到了2岁半,一般的孩子开始使用叙述、感叹、疑问旬和4个字的简单句,而他们还不会说2~3个字的电报旬,这时,我们就认为这些孩子的语言发育迟缓,或者说孩子说话晚。

(二)原因

造成说话晚的因素很多,但不外乎生理、心理和环境三个方面。以下就从这三个方面加以介绍。

1.生理因素。

(1)孩子说话晚,首先要注意他的听力有没有问题。如果听力不好,听不清楚周围世界的声音,就很难发展说话能力。

(2)看发音器官有没有问题,如果发音器官有问题,也会影响语言发展。

(3)看智力有没有问题,智力发育迟滞的孩子,不但说话晚,走也晚,手的动作很笨,认识能力差。

2.心理因素。

(1)母亲等成人自身的情绪问题。如果家长本身情绪不稳定、过度焦虑,就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

(2)成人对孩子的情绪反应。一些成人对孩子粗暴或过分保护溺爱。对孩子态度粗暴或家长语言过多,会抑制孩子的语言发展。过分溺爱,不等孩子张口说话,需要的东西已送到孩子手中,这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学习语言的机会,从而影响了语言的发展。

3.环境因素。

人类具有学习语言的装置,也就是说人类本身具有语言学习系统,但是语言又是习得的。如果家庭中没有语言环境,父母以及家庭成员都是沉默不语的人,孩子语言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此外,如果家庭中语言环境混乱,有几种方言同时使用,使孩子分辨不清楚应该说哪一种,也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学习,造成说话晚。

(五)干预

孩子说话早晚是家长十分关心的事情。但在一般情况下,除了为孩子创设积极的语言环境外,没有必要进行特殊的训练,因为这样做会使孩子心理紧张而产生口吃。创设语言环境的方法是:

1、对处于说话萌芽状态的孩子,大人要经常跟孩子说话,以促进其懂话和表达的能力。不要以为孩子什么也不懂,就不跟他说。

2、。用简单、明了、准确的发音和适当的速度与孩子说话,便于孩子学习。

4、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要给予适当鼓励,比如孩子喃喃自语时,你不妨说“宝宝说得真好”。

5、经常不断地给孩子念书,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培养其对阅读的兴趣。

6、避免情绪反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成人自身的情绪问题,另一方面是成人对孩子的情绪反应。家长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养育出具有健康人格的孩子。

如果把家庭看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父亲、母亲、孩子便是三角形的三个角,在这个三角形中,每条边都代表着两个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那么,一个健康幸福而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种: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

对孩子影响:有利孩子性格形成,同时学习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种模式的夫妻关系很紧密,都给孩子比较均等的爱。

教育专家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更重要的,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内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ETTIC“亲子”授课专家徐亮表示,在这种模式中,一方面,夫妻关系很和睦,能给孩子充分的家庭环境,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样相处;另一方面,父母双方能给孩子比较均衡的爱,这样,孩子便能从父母那里同时学习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益的。

第二种:夫妻关系较远,离孩子更近

对孩子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

第二种模式与种模式比较,相对来说,父母关系较远,两个人离孩子更近,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

这种模式常发生在夫妻关系一般,虽然没有太大冲突,但时常处于“冷战”状态的家庭中。由于夫妻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到孩子那里寻求补偿,因此孩子常常被溺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徐亮表示,这种模式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和自私等,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这样的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尚能平稳,但却潜藏着危机。

对孩子影响:孩子更大可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对孩子影响:孩子长大后,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

对孩子影响:影响孩子择偶

刘凤在工作中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儿子从生下来就给母亲带,到2岁半到3岁时,由于爸爸没有介入,孩子在个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开始爱上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热恋”,形成恋母情结。当孩子到4岁半-5岁时,开始排斥父亲,讨厌父亲和母亲那么要好。“孩子是讨厌父亲来跟他争他的母亲。现在是看到父亲讨厌,影响父子关系,长大后就会影响孩子择偶。”刘凤说。

以上关于“早期亲子关系有哪几种模式呢”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早期亲子关系的四种模式,你了解吗?

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不能专注于家庭教育,而忽略了亲子关系的培养。因为,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在青少年时期,胜过许多教育,甚至决定孩子教育的成败。据研究,如果孩子在12岁之前没有和父母建立很亲密的亲子依恋,那么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很难建立,尤其是6岁之前,如果父母没有拿出足够的精力陪孩子,亲子之间很难再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和依赖。

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前提是,父母必须明白,爱是无条件的,孩子存在本身就是父母给予爱的理由。教育的艺术首先是倾听的艺术。父母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去欣赏、理解孩子的成长。父母更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不然。如果你的孩子在你眼中满是缺点,那么你可能是一个很失败的父母。

既然,亲子关系如此重要,父母要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

不当“法官”,学做“安康”

学做“安康”是指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安康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地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其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施加外力往往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不做“驯兽师”,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父母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要从小就开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哦。

以上关于“早期亲子关系的重要性”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早期亲子关系的四种模式,你了解吗?

“小孩太粘人怎么办?”

“小孩对父母在不在都没有反应怎么办?”

“小孩爱哭哄不住怎么办?”

以上都是作为新手父母经常会遇到的困惑,这其实和孩子与抚养者之间的依恋有关,依恋类型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孩子长大后的亲密关系和人际交往。今天就一起了解什么是亲子依恋?亲子依恋的类型有几种?亲子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

一、什么是亲子依恋?

依恋是孩子与特定个体之间(主要抚养者,一般指父母)形成的特殊情绪联结,有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几种依恋类型,亲子间建立安全、信赖的依恋关系,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0~3岁是婴幼儿期与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

二、亲子依恋的类型有几种?亲子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为健康的依恋。一个具备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会把抚养者看作安全的港湾,显示中等水平的接近母亲,母亲离开后安心玩耍,重聚时积极迎接母亲。感受不安全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去找寻母亲寻求安慰,与此同时安全性孩子的母亲的反应也会很敏感,总能够及时对自己的孩子做出回应。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之所以在面对分离时能够克服焦虑,就是因为抚养人在养育的过程中给予了高质量的陪伴和稳定持续的接纳。这类型的孩子约为60%左右。

(2)回避型依恋

是一种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回避型的婴儿对母亲的离去情绪没有特别大的起伏,不会主动要接近母亲,母亲离开也没有显得难过,母亲回来后也很冷淡,这是由于长期得不到母亲回应造成的,看似不需要母亲的关怀,但其实内心是极度渴望依恋的,可是长期得不到回应,所以他们不作出回应。这类母亲一般都对孩子发出的信不是那么敏感,没有及时回应,甚至自身情绪不稳定等。这类型的孩子大约占20%左右。

(3)矛盾型依恋

(4)混乱型依恋

是一种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这类孩子表没有显示出应对压力的一致性方法,一会哭一会笑,没有特别稳定的情绪状态,总是处于各种混乱之中。对母亲显示出矛盾的行为,如躲避又寻求亲近,表现出对关系的不解和害怕。这类型在受虐孩子的身上较多见。有5%~10%的孩子属于此类型。

决定家长和孩子是哪一种亲子依恋类型的关键人物就是父母,如果孩子的主要照料人(大部分指母亲),能够及时地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能够被满足、得到及时回应的这种感觉就是安全感,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什么是亲子依恋?亲子依恋的类型有几种?亲子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希望本文能够解答您的疑惑。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注心理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早期亲子依恋的发展阶段

一、考情分析

在教师招聘的笔试考试中,这部分的考察主要以单选的形式出题,考察将时间与阶段名称及含义相匹配,重点考察鲍尔比的四个阶段,且考察形式较为简单。此外还有可能会出现多选题和简答题,不同人物的研究成果都有哪些不同的阶段,但谢弗和爱默逊依恋的阶段模型论考察较少,因此把握重点内容。这一部分知识点需要以识记为主,并对每一阶段幼儿的特点做简单了解,才可以灵活应对多种题型。

二、依恋的含义

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三、早期亲子依恋的发展阶段

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更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喜欢所有人,喜欢听到所有人的声音。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接触都能使他感到愉快和满足。此时的婴儿对任何人都不抱有偏爱。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个月到6个月)

这时的婴儿更大的特点是能够有差别的对待身边的人。在依恋对象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和接近,而对其他熟悉的人反应要相对少一些,对陌生人的反应就会更少,但不是完全没有,因此此时的婴儿还不怯生。

从6~7个月起,婴儿开始表现出对特定的人产生特定的反应,对依恋对象的存在更加关注,特别愿意与依恋对象待在一起,与他在一起时特别高兴,而当他离开则哭喊。这种表现明显的表明了依恋的状态,形成了与特定依恋对象的特殊情感联结。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2岁后,婴儿不再像之前一样想要时时刻刻与依恋对象待在一起,而是能够正确理解双方的关系,能认识并理解依恋对象的情感和需要,并知道交往时还应该考虑对方的需要,并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这时与依恋对象的空间上的邻近性逐渐变得不重要。比如对方离开一段时间,婴儿会表现出能够理解,知道他是爱自己的,而不是大声哭闹。

2、谢弗和爱默逊依恋的阶段模型论

谢弗和爱默逊从儿童的对象的选择性,即依恋行为的指向性发展的角度,将儿童早期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非社会性阶段(0~6周),这时的儿童的依恋不专门指向某些人,且不具社会性,只能发出一些信,如哭、笑等。

第二阶段:无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7个月),这时开始产生一定交往的需要,但儿童对所有人,无论是熟人或陌生人发出的信都是一样的。

四、真题模拟

1、在人生的发展阶段中,形成依恋性心里的人生发展阶段是( )

A。婴幼儿期 B。幼儿期 C。儿童早期 D。儿童中期

1、【答案】A。解析:形成依恋的四个阶段时间分别为出生到3个月、3个月到6个月、6个月到2岁、2岁以后,A选项婴幼儿期为出生到6岁,更为符合标准,因此答案选择A。

2、当母亲去上班时,宝宝表现出剧烈的哭闹行为,根据鲍尔比的依恋发展理论,该宝宝的依恋处于( )

A。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B。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C。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D。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2、【答案】C。解析:无差别阶段表现为对所有人的反应都一样,有差别的阶段表现为对熟悉的人和陌生人反应不同,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是对某一个人有特殊的情感,喜欢与他亲近,分离则会大哭,目标调整的阶段能够合理看待双方的关系,对方即使离开也可以接受,因此答案选择C。

中公教育解析

关注微信公众“

早期亲子依恋的类型有哪些

早期亲子依恋是指婴儿和父母之间建立的情感纽带。早期亲子依恋类型的理论被广泛研究,并有助于了解不同类型亲子关系对儿童情感、社会和认知发展的影响。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早期亲子依恋类型。

1、 Ainsworth的亲子依恋类型

安全型 – 安全型婴儿会在母亲离开和回来时表现出情感稳定的反应,他们信任母亲会回来,有安全感;

回避型 – 回避型婴儿会对母亲的离开和归来表现出冷漠和不关心,他们似乎不需要母亲的支持或关注;

焦虑-抵抗型 – 焦虑-抵抗型婴儿会对母亲的离开和回来表现出过度的情感,有时甚至显得疯狂,通常是因为他们无法放心去关注其他事情。

2、 Main和Solomon的亲子依恋类型

未决定 – 未决定类型婴儿在安全性、回避性和焦虑-抵抗性之间表现出了矛盾的情感,他们既想接近又想逃避母亲,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依恋类型。

3、 额叶皮活动与早期亲子依恋

研究发现,早期亲子依恋类型与儿童前额皮活动有关。前额皮是支持情绪调节和决策制定的大脑的重要区域之一。

安全型 – 安全型婴儿的前额皮活动较高,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更好地控制注意力和情绪高度,并且可以更快地适应新的、不熟悉的情况;

回避型、焦虑-抵抗型 – 与此相反,回避型和焦虑-抵抗型婴儿的前额皮活动较低,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更难控制情绪和注意力,并且更难适应新的、不熟悉的情况。

4、 亲子依恋类型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早期亲子依恋类型与儿童情感、社会和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也经常被研究。

安全型 – 安全型儿童在社交互动中更积极,更乐观,他们也会更好地沟通和表达他们的感受;

回避型、焦虑-抵抗型 – 与此相反,回避型和焦虑-抵抗型儿童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更低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更烦恼和易受伤害。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注心理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以上关于“早期亲子依恋关系的类型有哪些”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早期亲子关系的四种模式,你了解吗?”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